“虽然我们时常能够盈利,但必须下意识地下决定:为市场份额而舍弃利润,即便是在成熟市场。如果非理性融资在某个时候停下的话,(竞争性补贴)就会结束。”最近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打车软件公司Uber的一位高管这么说。
为什么打车、外卖等领域的烧钱补贴没法避免,市值却很难提升上去?
微信这样的平台,就是“网络效应”的典范。它依托腾讯QQ在PC端十多年的积累,通过移动端社交迅速扩大用户规模。用户基数的庞大,又反过来为其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而这种服务功能的延伸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可以借助第三方供应商的力量。然后微信就成为一个超级入口,理财、打车、订酒店、买机票、买电影票、看新闻……都能获得一站式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微信有N种变现的渠道,不烧钱不补贴你也会忍不住点开它。丰富的服务功能和庞大的用户基数彼此需要、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大生态,这就是“网络效应”的魔力。
Uber这种平台就不是如此。它从打车出行这个垂直领域切入,集聚在平台上的是同质化的服务,并不具备微信、支付宝这样的丰富性。而要增加订单和交易,必然依赖于用户数量和司机数量的同时增长。只有用户足够多,司机才会加入到这个平台上;也只有司机足够多,叫车的便利性才能体现出来。但这种基于规模的商业模式竞争门槛并没有那么高,用户和司机可以很容易地在同类平台之间迁徙,谁给的优惠多就用谁的。如此一来,通过烧钱补贴做大规模的价格战就势所难免。只要那个足够规模的盈亏平衡点没到,补贴就难以终结。而只有市场份额足够大的玩家,才有可能盈利,只不过资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到那一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