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这个在疫情防控中承载在个人行程轨迹、人人出行的“标配”走入历史。12月12日,据“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
行程卡退场 相关用户数据将删除
与此同时,12月12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先后表示,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自12月13日0时“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后,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是为用户提供本人过往7天内到访过的国家(地区)和国内城市证明的行程查询服务。
根据官方消息,行程卡不收集用户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依靠的数据来自于用户的手机信令和话单数据,由运营商通过用户所用手机号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从而判断出用户的大致位置信息。
通信行程卡的查询需要用户主动进行,在国内可以精确到地市,在国外则能精确到国家。
现在,随着我们迈向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行程卡这一大数据管理工具退场。
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健康码是否也会随之退出备受关注。
随着新十条提出“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健康码又将何去何从?
个人健康码与行程码不同,健康码的数据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等,每类包含不同的具体数据条目,涵盖大量个人信息。
国内多地的健康码由各地政府主导开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各地都有一套自己的健康码,里面涵盖了大量详细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将何去何从仍没有明确说法。”国内一位公卫专家表示。
在他看来,“一些地方健康码运营方的法人角色较模糊,缺乏明确的责任承担方。”
健康码赋码规则主要由各省级行政单位制定,而在不同的省份,主管单位并不相同。
健康码数据使用范围存在外溢情况,不少地方将健康码与医疗社保、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关联;健康码数据其存储期限、删除要求等并不明晰。
健康码的落幕,似乎面对的挑战更大。
也正因如此,未来健康码首先应回归到出于社会居民的日常医疗健康的目的而使用,比如说就医没带医保卡,用健康码刷医保卡、扫码挂号付费等。
健康码未来的应用场景可以朝这个方向推行,并且是非强制性使用,只是给民众提供一个多样选择。
但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疫情防控结束,目前使用的健康码,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健康码对个人信息或隐私的损害,有着诸多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健康码还是通信行程卡,在疫情这三年都发挥出了重大作用。
而在社会需求下,相关机构部门对于健康码的管理应当更加规范,从而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在未来合理合法地行使日益强大的数据权力,变得尤为重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